在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业智能硬件的“场景化”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苏州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普奇”)产品经理祁辉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工业智能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进入‘面向场景做产品’的实战时代。”
从“军工基因”到“工业场景”,阿普奇的硬核转身
“我们的产品理念源于对工业场景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阿普奇产品经理祁辉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这家2009年成立于成都的企业,最初深耕军工产品,2012年凭借控制面板切入工业领域。“军工背景让我们对‘可靠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这正是工业场景的核心需求。”
随着业务拓展,阿普奇在2022年将总部迁至苏州,形成“苏州运营+成都研发”的双城格局。如今,公司已建立起从工业主板、整机到一体机的全自研产品体系,在机器视觉、运动控制、具身智能和工业数字化四大领域完成布局。“我们不只是硬件供应商,”祁辉强调,“更是场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这种定位在当前的工业智能化转型中显得尤为关键。随着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纵深发展,标准化的通用硬件已难以满足细分场景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正是阿普奇发力的核心方向。
三大解决方案亮相工博会,诠释“工业聚能·新质领航”
本次工博会,阿普奇以“因可靠 更值得”为主题,重点展示的三款解决方案,清晰地勾勒出其在工业智能化领域的技术路线图,诠释了本次工博会“工业聚能·新质领航”的会议主题。
面向具身智能的KiWiBot系列控制器采用创新的“双域融合”架构,在紧凑空间内实现275TOPS算力集成,既能够流畅运行多模态视觉模型,又能确保运动控制的实时响应。“这解决了机器人领域长期存在的算力分散与高延迟痛点。”祁辉解释道。目前该系列已在多家机器人头部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推动力。
在全国产化硬件方面,阿普奇展示了从工控机到一体机的完整产品序列。“国产化已进入深水区,”祁辉指出,“需求正从政府、金融领域向工业控制、轨道交通等产业场景渗透,对产品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E-Smart IPC工业智脑则代表了阿普奇在“软硬一体”方向的探索。其中IPC+工具链通过AI与工具链的融合,实现设备自感知、自运维,推动工业设备向“智能体”升级。祁辉分享了与某大型自动化工厂的合作案例:“通过我们的智能运维平台,客户实现了对数千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和远程管理,运维成本显著降低。”
跨越商业化鸿沟:从技术验证到千台级量产的系统方法论
在具身智能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突破从概念验证到商业落地的瓶颈,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阿普奇产品经理祁辉直指核心:“人形机器人量产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产品一致性、供应链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基于对产业痛点的深刻理解,阿普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支持体系。祁辉详细阐述了四大关键支撑:“在研发端,我们采用模块化设计,确保批量产品的一致性;供应链实行‘双保险’机制,核心部件多源备份,通用件价比三家;服务体系覆盖从安装培训到现场支持的全周期;质控体系通过MES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这套系统化方法论具体体现在阿普奇的产品布局中。公司以KiWiBot系列为核心,协同AK、TAC系列,实现高、中、低算力的全场景覆盖。KiWiBot系列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感知运控一体、灵活适配、工业级可靠,正好对应了量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挑战。
目前,这种深度融合产品优势与系统服务的模式已初见成效。KiWiBot系列在多家机器人头部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成功助力客户完成从实验室样机到千台级量产的关键跨越。“我们不仅是控制器供应商,更是客户量产路上的合作伙伴。”祁辉强调,阿普奇的价值正是在于能够为客户提供从技术验证到批量交付的全流程保障。
——
面对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与技术革新的多重挑战,阿普奇以“深度聚焦”作为应对之策,将战略重心明确指向三大方向:深耕工业级国产化、完善智能运维体系、强化具身智能控制。这一布局并非简单的业务延伸,而是基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国产化已进入“深水区”,智能运维从“可选”变为“刚需”,具身智能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线。
随着工业智能化进入新阶段,竞争维度正从单一硬件性能转向“智能体”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阿普奇致力于通过将场景需求转化为技术语言,把技术突破落地为商业价值,构建起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展望未来,工业领域将迎来以边缘算力为基础、以有机智能体为单元的新形态。在这一进程中,阿普奇不再仅是硬件供应商,而是以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和深度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成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变革的浪潮中,唯有扎根足够深的企业,才能成为托起产业未来的坚实力量。
-zoty中欧体育官方网站